美國找工作|Product/UX設計師求職的面試流程怎麼準備?如何拿到面試?
在美國求職,面試的流程是什麼?要怎麼拿到面試?電話面試和onsite interview會問什麼問題?這篇文章就分享產品設計師(product / ux designer)面試的經驗心得。
以下介紹:
- 美國面試流程
- 怎麼投履歷?
- 電話面試(phone screen)
- 用人主管面試(hiring manager interview)
- On-site interview
美國面試流程
產品設計師(product designer):
- 第零步:投履歷、內推、就業博覽會、或是HR/主管/公司主動聯繫
- 第一步:電話面試(phone screen)
- 第二步:用人主管面試(hiring manager interview)
- 第三步:On-site interview
- 第四步:出結果
接下來會詳細說明每一個面試流程的細節。
怎麼投履歷?
之前有分享過如何撰寫英文履歷,在開始之前,要先準備好履歷和作品集等相關資料,然後就可以開始投職缺啦!一般投履歷的方式有這幾種:海投、內推、就業博覽會、公司主動聯繫。
・海投
海投的意思是,看到有什麼職缺就投什麼, 我最常使用的網站是LinkedIn,也有人推薦Glassdoor或Indeed。我自己比較推薦LinkedIn,因為上面的職缺通常都滿正常的,也可以查看公司相關資訊,另外兩個網站的職缺有時品質會參差不齊 。
我自己會在LinkedIn上面加職缺是主管(Manager)的人好友,之後就會陸續在動態牆上看到主管po的職缺訊息,這時候就可以主動私訊連絡,拿到面試的機會也很高。
・內推(Referral)
內推又叫做Referral,意思是透過在該公司工作的員工推薦。大公司都會有讓員工內推的平台,找到人幫你內推之後,會收到公司寄來的系統信,大意是XXX推薦你了,請來這邊投履歷。
很多人說內推比海投有效,但我和身邊朋友的感想是,因為大公司內推的數量很多,在職缺一開出來就海投,會比內推還有效。但如果可以直推到用人主管面前,就會很有效!(一般的內推是直接進系統)
如果學校老師有業界人脈,有時候公司要找人,也會透過老師來詢問,這種的內推也會很有效(來自老師的推薦~)。
・就業博覽會(Career Fair)
看這篇文章的你,大部分可能都是正在美國求學,學校的就業博覽會是非常好找工作的管道,尤其是工程相關的職位(當然如果你們學校商學院或不同領域很有名的話,也會有相對應的資源)。
就業博覽會,會有不同公司到學校來擺攤招人,有時候是HR,但也有很多時候用人主管會直接來找人。
記得帶著你的履歷,準備好你的elevator pitch(大概一分鐘來講你是誰、找什麼工作、有什麼經驗和背景)。之後就是和對方聊天,和HR聊有點雞肋,可能就是聊公司好棒棒之類的,但如果是和要來找人的聊,就滿有效的,等於是直接第一關電話面試。結束時可以向對方要email,並在一天內寄出感謝信。
我也參加過線上的博覽會,是採一對一的預約制,可以預先查詢對方的LinkedIn,大概知道對方在什麼組、想找什麼人(面試某種形式上是見人說人話、見鬼說鬼話)。拿到面試的機會滿高的,我約了5個一對一聊天,後續拿到了2到3個面試。
・HR/主管/公司主動聯繫
最後一個就...對方直接來跟你說,欸可以跟我面試嗎,基本上還是學生的我們是可遇不可求的XD
電話面試(phone screen)
第一關電話面試,是HR打電話給你,問一些和職缺相關的基本問題。有時候會直接打電話,有時候會是在email預約時間。
由於電話面試通常是HR在做,他們不一定清楚該職缺所需要的所有細節,通常是按照主管所列出來的job posting來問問題。所以我在電話面試之前,都會把posting打開,事先把關鍵字標出來,在HR詢問的時候,在回答中納入那些關鍵字。
電話面試的常見問題:
- 自我介紹 Tell me about your self
- 一分鐘以內,開頭一兩句概括自己,例如工作3年的產品設計師,做B2C/B2B產品,再簡要描述自己的工作經歷,例如在A公司做X專案,負責Y技能事務,最後加上為什麼想加入這間公司(只需要一兩句帶過,因為通常還會再問)。
- 為什麼對這個職位/公司有興趣? Why do you want to work here?
- 通常會將自己的經歷或背景,連結到公司所做的產品或職位所負責的內容。如果真的想不到,也可以是很high-level的敘述,像是你們公司的文化是XXX,我很認同這樣的價值(雖然是有點爛的答案,但也是可以用)。
- 職缺相關問題 Can you share your experience doing ...?
- 前面有說過HR會詢問跟職缺內容有關的問題,他們也會問說你有沒有做過XX這件事情這樣的問題,主要是來判別是不是真的有相關經驗,所以不需要講得太細節,妥善運用STAR技巧回答就可以。
- 預期薪水 What's your salary expectation?
- 在美國談薪水,身為被雇用的一方,就是盡可能不要先說出數字,所以我通常都會說我沒有expectation因為工作經驗更重要blabla。通常對方也不會再細問,有些也會直接明講這份工作的薪水區間。
STAR回答範例:
- Situation 情況:我當時在做一個網站再設計的專案
- Task 任務:我需要在一個禮拜內完成100個頁面
- Action 行動:我和業主討論優先順序並重新擬定計畫
- Result 結果:業主十分滿意,網站瀏覽增加了20%
用人主管面試(hiring manager interview)
設計師面試的第一關通常是跟hiring manager聊天,主要是看你的工作經歷、個人特質是否和他們需要的相符。
在這一關除了behavioral問題,也滿常見的是半小時到一小時的作品集專案展示(project walkthrough),事先準備好投影片,依照時間限制講一到三個專案。
常見的面試問題:
- 自我介紹
- 設計流程 What's your design process?
- UX研究經驗
- 協作或其他專業問題:
- 衝突處理 Share a time where you have a disagreement with your teammates
- 優先順序 Share a time where the priority of your work changes
- 長短項 What's your strength and weakness in terms of design?
- 未來規劃 How do you see yourself in the next 5 years?
我在準備behavioral問題的時候,參考了Amazon Leadership Principle,使用像是Excel或是Notion的表單工具,列出我想要講的專案項目,去想各個專案有哪些可以對應到Leadership Principle的內容。
需注意的是,在回答這些問題的時候,雖然可以重複使用同個專案,但盡量在不同的回答中,交替使用兩到三個不同的專案,不然會讓面試者覺得你的經驗很侷限。
最後也別忘記準備問題,在面試的最後問面試官,這是很好表達你對這間公司、這個組、這個職位有熱誠的方式,同時也可以幫助自己衡量這間公司的組織文化,是否是你想要的。
On-site interview
最後一關on-site interview,有些公司也會說是final loop,雖然說是on-site,但covid之後幾乎都變成是線上的了。這關就會有比較多的人參與面試,包括組內的設計師、研究員,也可能會有合作的PM和工程師。
通常會有一兩關比較技術性的,像是作品集專案展示、白板挑戰(whiteboard challenge)等等。技術面試結束後,可能會再加上和不同的人聊天,類似上一關的behavioral問題,但是再更隨興一些。
同樣也是建議準備問題來問,在美國有些公司會滿注重culture fit,因為現在談話的對象未來有可能成為同事,是否好共事也是很重要的一環。
總結
找工作是個長期抗戰,每一次的調整都會越來越進步,面試還有很多可以細講的內容,如果有想知道怎麼樣的內容,可以留言跟我說,之後也會陸續分享怎麼談薪水等等。
美國求職準備

美國求職英文履歷怎麼寫?
留言
張貼留言